日期:2018年6月13日 下午1時至3時

地點:油街實現

與會者:丁穎茵、梁展峰、阿三、梁寶山、楊陽、郭瑛

紀錄:梁寶山

徐沛之:《床邊故事》

嘉圖現代藝術

2018年5月17日至6月9日

 

  • 用五、六十年前的方法講故事,好唔得。他的書法了得,但還是不要去畫畫吧。
  • 徐沛之的強項在書法並吸收傳統,但要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或形式,找到自己創作的方法,卻好像沒有辦法。無論是孟母三遷抑或三隻小豬,都是糊亂拼湊。加上他人物手法不成熟,整體效果就更差。
  • 有人說他這批作品叫好不叫座,真是難以致信。人物技法、用筆線條都差。將自己的經歷套入傳統故事,卻沒有任何轉化。態度與抄歌詞一樣,都是用來比喻自己。新瓶舊酒與舊酒新瓶一樣。同樣的方向,翟仕堯比他優勝。傳統書法界為求寫好字,但翟公會思考物料原因和關係。
  • 徐繼承王冬齡與翟仕堯對物料的思考,例如在金箋上寫,夢字加上顏色,整件作品的確好看。而翟公做這些事情事起碼已是三十年前,當代書法來說,其實也已經很遲。看日本書道,六十年代已用身體。雖然對應的是戰後傳統的崩壞,既有思考物料、也接近世界,效果很爆。不可以推說他不懂思考,單是參考一下董陽孜和日本書道……

  • 其實他好像根本不買當代文字美學的帳。他想堅持傳統,但又回不了傳統圈子。我們會看西方六、七十年代如何用字,甚至只是八十年代大陸,單是邱志傑與谷文達,已經夠用來對照,更不用說徐冰。他的個人風格,停留在博士之前。用西方的標準,沒有大突破。即是在畫廊展出,其實對他的藝術發展沒有幫助,亦沒有策展人能幫他。
  • 翟公則是既守住傳統但同時向前行。與台灣傅申比較,夠傳統吧!但這種老人家也會思考如何向前,字如何是圖像。
  • 反而設計界卻出現了許多新字款,雖然不會被納入書法。
  • 甚至連裝裱都好敷衍,像沒考慮過。作為比較,管氏用框來設定構圖和視線,展示他對影像的理解;形式表現出他如何觀看世界。但徐的卻只是裝裱,沒有原因。
  • 這種困局,似乎亦是傳統書畫界的困局,包括嶺南派。

 

陳的:《柴灣消防局》

灣仔秀華坊5號地下 Novalis Art Design Gallery

2018年5月10至31日

 

賴朗騫: 《眼挑針》

Nicole Pun:《In & Out》

《千戶》(2016)

  • 文章似乎沒有針對作品。陳的這批相構圖靚,但沒有提供關於這些人的故事,故此暫時找不到可以投入的方式。那些放大了的微粒,到底是出於135菲林的限制還是美學考慮?
  • 文章原用英文寫成,翻譯亦不錯。不同意沒有針對作品,文章真的是在講他如何呈現。”Tranquility and tenderness”,是消防員的另一個故事。陳的本身亦沒有以紀實作為這輯作品的出發點。他在工作室廁所等適合的時機,會等構圖,也有用數碼處理。寫文章時沒有深究這些。而陳的本身作為商業攝影師,並不抗拒處理。但這攝相他想試驗的是在慣常的商業攝影手法,把對像設定好的手法。第一、二段會想講出平靜和暫時性,尤其陳的如何透過空間去講這種暫時的平靜(火警鐘會隨時響起) ,而這個空間並不是封閉的。文章就是講這種美。我寫作品就是講作品,你認為我沒有講作品令我有點氣。
  • 你這樣說,令我會想到同樣是消防員,其他攝影師會如何處理。
  • 這好難說。你的批評是指陳的沒有把自己的觸角放入作品──但這其實正正就是他非常個人的觀點。你是不是說,要是你也站到他工作室以同樣的位置觀看,便能拍攝到同樣的照片?這便又回到「為何這是藝術」的老問題、「如果我係佢,我都影到喇」的批評。這背後就是對攝影是不是藝術的質疑。
  • 因為我無法投入,所以想知道你聽到他如何講作品的故事。
  • 其實也沒有,就像網上流傳著的一樣。
  • 另一種反應,是作品把對像美學化了,所以反而令人覺得抽離。引伸的問題不是攝影是不是藝術,而是我們對某一些現象有一些固有想法,而作品正好與這些想法有距離。
  • 為何藝術要幫我們了解現象?藝術家就是想透過它來跳出自己習慣的實踐方式。這不公平。
  • 疑惑是因為無法進入作品──讀完文章反而更加有距離。
  • 例如第三段Tim Ingold的引文,說法非常精采──但如何用來詮釋作品?
  • 我不是在說陳的的空間經驗,而是他作品呈現出的另一種空間經驗,不是內與外,而是空間作為過程。一如Chris Evans之前在Para Site的作品,倒瀉了的水──無法用界限去描述。
  • 除了構圖,我看不到這批作品還有甚麼──故此好想知道我看漏了甚麼。
  • 它吸引的地方是它呈現了我們無法進入的空間,例如地盤,會令我們好奇想知道裡面到底在發生甚麼。
  • 他真的只在想構圖?我在想他之前另一批與劉學成二人展中拍攝的遊樂場相片(《藝術旅人展覽系列二:回憶探索》 )。因為那一批作品與這一批對比很大。
  • 有經驗的攝影師,一定不只一種方法。這批作品的美在於它呈現出這些人不自覺地堆砌出來的幾何構圖。
  • 我的疑惑是因為也看了賴朗騫的展覽。都是抓圖。那個宣傳用的女人頭像,在尾房中重新出現,並調配到好像以前VCD機在螢幕畫面的商標。
  • 十足的無聊,好犀利。
  • 全個展覽都是抓圖,大部份都不大,直身。令我疑惑是不是出於市場考慮。令我期待的是這一代藝術家做攝影不再是捕捉(capture)而是處理影象(image)。
  • 他在Instagram和在展覽展示,有甚麼分別?我想了解他在概念上如何理解象,好像年前Richard Prince的展覽,同樣都在思考如何重攝攝影(re-photo)。在同期的展覽裡,我看到Doreen的方法則是以顏色來保持吸引力、以相片以外的東西來支持相片。賴朗騫令我著迷是他為何仍在以構圖來框限影象。這與他上次群展不同。我之所以想討論陳的,是因為我看到大家對構圖的關注,好奇這到底意味著甚麼?
  • 朗的展覽令我覺得很有節奏感,尤其放在地上的。藝術家會著重構圖,不是好自然嗎?
  • 比起Instagram,展覽好像太正經、 好斯文和侷促。
  • 這可把Nicole的展覽一起討論。
  • 看了文字才看作品,會令人疑惑那為甚麼要看照片。
  • 也可談Nicole Wong,全部都是google 上找出來的島。
  • 藝術家如何處理展覽空間──賴好像有點落空。
  • Doreen不只是處理影像,而是裝置。但她的裝置是從影像開始。
  • Doreen在《千戶》(2016)的作品不錯。但一變成裝置卻好尷尬,好像無法處理洽當。
  • 她在光洲那一件較簡單,但內容撐不住。
  • 賴亦令人聯想起馬琼珠,要是想呈現影像的微粒或像素,選紙都十分關鍵。但在賴的作品裡,好像看不到這種考慮。
  • 展覽是從他幾萬張相中選出幾百張,輯成了書,然後再在書中選出這幾十張來做展覽。矛盾的是選擇本身。IG相數量化所包含的力量,在展覽盪然無存。
  • 展覽不差,只是展覽比起IG失色,失去了他原來的「搞鬼」、活潑和趣味。

賴朗騫

 

畢業展

  • 篆刻令人失望。怎會不失望?學生當是挑印仔hello kitty一樣去理解篆刻。
  • 國畫有進步。只有三、四年訓練,已是很不錯。
  • 西畫轉向處理材料。但也有老師影子。想畫大畫,但能力未到。有些企圖不大,但目標清晰,能與觀眾溝通。
  • 攝影作品不多。
  • 人人讚的那件漫畫,很完整,故事成立。
  • 最重要是老師整理的痕跡減少。
  • 塵很不錯。
  • 中大則令人不明所以,尤其獲獎作品。碩士生的作品令人疑惑。Margret似乎仍太習慣以設計方式創作。Michelle在檔案裡找檔案。
  • Michelle用錯媒介。房間擺放座椅讓人看影片和投影……從自己很有感覺的東西出發,但重組出來之後,卻無法讓觀眾感受到自己的感覺。
  • 她還在嘗試,批評言之大早。
  • 不是呢──她已經唸完兩年。
  • 她大概是好想講碎片化,選用的物件都很合理。
  • 不是,除了簿仔,其他東西都太多──好像做裝置就要有許多物件、講檔案就要有影片,一切太順理成章。好像沒有考慮其他方式,例如小說?
  • 對畢業生來說,要自己想題目是很困難的事。
  • AVA有一件只有聲音的作品(馬佩瑩的《無題》),每條聲音都是一個故事,其實是散文,夠簡單,那幾段聲音作品,從設置到內容都有仔細考慮,也非常整齊。
  • 另一個用針孔原理拍攝自己家居(陳卓甄《十五毫米的風景》),再在牆角重現。很有層次,甚至有painting quality。
  • 版畫也不錯。可能是因為媒界容易有效果。
  • 那個講成長的動畫也不錯
  • 有幾件國畫都很好,(沈君怡的)《即日來回鹽田梓》畫面豐富、技巧成熟。
  • 用衣物纖維做的那個也很有趣。
  • 手飾不用想內容,很多都很有趣。那個石頭穿孔令它可以配戴羅依琳。
  • 中大那件人物國畫(王昱珊),很不錯。其他繪畫許多都令人不明所以,例如在走廊建一間房,才展示繪畫(陳穎潼)。那個講Oedipus 的video加雕塑,也是不明所以。那輯拍社區家居的相很不錯(黃百亨),但整體設置就不明所以。

《即日來回鹽田梓》- 沈君怡

王昱珊